做茶如做人,永葆茶匠之心
武宁,藏于江西西北边陲的山水之间,山接湘楚,水通吴越,古称“吴头楚尾”。水环,山绕,武宁人亲山近水,也养成了嗜茶、好茶的习性。从唐宋时期就有“绿丛遍乡野、户户有茶香”的记载。历史上,武宁是宁红茶三大主产区之一,如在民国四年,武宁茶庄三十余家出产红茶三万余箱,花香万余担,每担售价白银二十两上下,繁盛的茶叶交易还催生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武宁打鼓歌”和江西省四大地方采茶戏之一的“武宁采茶戏”的兴起,这两项艺术瑰宝充分证明了武宁县茶文化丰厚的历史内涵和传承。
从武宁县城往南走,不到十公里的地方,藏着一个具有61年历史的国营茶场——武宁茶场。
茶树茂盛生长,苗木郁郁葱葱,房屋错落有致,茶香弥漫空中……走进茶场,举目望去,4000余亩茶园生机盎然,一派迷人的茶乡风情。这个老茶场,似一位饱经风霜却又质朴温和的老者,正微笑地看着周遭的事物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。武宁茶场,在老一辈茶人心目中占有无可撼动的地位,而对正在茁壮成长的新一代茶人来说,也是一个值得追忆的地方。
杨忠寿(右)接受赣茶融媒体专访
在武宁茶厂的接待室,我们见到了与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原武宁茶场老厂长杨忠寿师傅。他亲自为我们煮水、温杯、泡茶、倒茶,手法异常熟练,功夫老道。端起茶杯,轻轻啜一小口红茶,浸在口中,细细品味,其香气沁入肺腑。
“我于1973年毕业于婺源茶校,是婺源茶校的第一批学员。1975年正式进入武宁茶场。那一年,正好是武宁茶场开始自己精制加工茶叶,而在此之前,都是在这里初加工,制作成毛茶,然后送到修水茶厂去进行精制。我当时就被安排在精制加工车间工作。”岁月悠悠,茶里春秋,回想起年轻时代,杨忠寿记忆犹新。
制茶的每一道工序都藏着茶人的深厚功力,些微的差异都会让茶香汤味迥然不同。在加工车间一待就是三年,因表现突出,杨忠寿于1978年开始负责整个茶场的技术统筹工作,从茶树种植、管理、茶叶制作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把控。“我每年会深入国内各个产茶区学习,如湖北、安徽以及四川雅安等茶叶产区,在当地了解茶树生长状态、土壤结构和气候环境,与其他制茶师傅们交流经验,只有不断学习,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制茶技艺。”都说,生命的快乐是能量的尽情释放,听着杨师傅的讲述,感知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,那样纯粹,那般执著。可以说,他为武宁茶场的辉煌默默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全部心血。
野生茶以其原生态、无污染、无农残、营养丰富而深受业界和消费者认可,俨然已成为我国六大品类茶的高端名片。“茶叶,其实没那么神秘,无非达到两点就是好茶,一是原料好,二是零农残。武宁野生茶恰恰满足了这两点,再加上传统的制茶工艺,这杯茶,就是好茶。”杨忠寿笑着向我们表示。
“先要做好人,才能做好茶。做人要讲诚信,在生产质量上不弄虚作假,踏踏实实,才能把茶叶做好。”杨忠寿几乎对每一位前来求教的人都说过这句话。
杨忠寿自少时就涉足于茶,至今已近五十余载,对茶始终如一。他除了是资深的茶人,更是一位好导师,他将茶叶的种植技术、初制技术、精制技术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无私向爱茶之人传授,培养了许多有志之士。他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“传承与发扬”的时代使命,恪守匠心精神,用心做好每一泡茶。
人生如茶,一生需得经过沉浮方显精彩!
文:江轶群
图:张羽